2020 年中的时候,小编就写了一次 MacBook Air 2020 年版的动手玩,当时的亮点就是那个键盘。来到同年年底,想不到苹果再带来一款新的 MacBook Air,把笔记本产品最重要的处理器换了自家设计、ARM 架构的 M1 芯片。虽然是外观完全一致,但内里的使用方式、兼容度却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算有写评测的价值了吧。因此小编也多花了一点时间,来好好体验 M1 版 MacBook Air 的变化,而且更要拿来与 MacBook Pro、iMac 比较一番,越级挑战什么的,不就是大家最爱的吗?想知道结果就请往下看吧。
外观
就正如前文所述,M1 版 MacBook Air 与英特尔版 MBA 的外观是有 99% 相同的:同样的机身尺寸和重量(1.29kg),同样的屏幕大小和分辨率(13.3 寸 2,560 x 1,600)的 Retina 屏幕,同样只有可怜的两个 USB-C 口,但意外的有升级到 Thunderbolt / USB 4 规格。余下的 1% 差异,其实就在精妙键盘的 Fn 键上:M1 版本 MacBook Air 是没有调整键盘背光以及进入启动台的快捷键,取而代之的就是 Spotlight 搜索、听写、请勿打扰的开关。
是说,在使用情景的不同,的确是有人比较需要以上的三个功能,像是勿扰模式就很适合小编在需要专注工作的时候使用。但听写却是比较少用,Spotlight 更是因为早已习惯了「Cmd + 空白键」的启动方式,实在有点不解这变动的原因。再来就是键盘左下角的 Fn 键,现在兼任了输入语言变更的快捷键,单按就能在不同输入法之间切换,算是与 iOS / iPadOS 看齐的做法,也是一个确实更便利的改变。
规格
规格的部分,M1 版 MacBook Air 与英特尔版本的相比,最大的差异自然是处理器的起用了。M1 版本是利用 SoC 封装设计,在一颗芯片里就包括了 CPU、GPU 及 NPU。苹果也有因为价钱定位而给了两个 SoC 的配置,是在标配 8 核心 CPU 之下,有 7 核心 GPU 和 8 核心 GPU 的不同。
另外的选配规格,也就是 RAM 内存和存储空间的大小,也是同样的 8GB / 16GB 以及 256GB 至 2TB 的选项,按大家的钱包深度而挑。同样的,MBA 的规格都是举手不回,不能后来再升级,所以最好就是攻顶,而免后悔了。电池的规格,按官网所指的也是 49.9Wh,不过 M1 版本续航力就会比英特尔的再多 4 小时无线上网时数,或 18 小时 Apple TV app 电影播放。以小编的经验来看,轻度处理文书工作的用途,充满电后都能轻松使用三、四天。据主站所做的续航力测试,M1 MBA 能不断连续播放 16 小时 20 分钟的 HD 视频,是与官方数字相符,都是要比英特尔版本的更耐用。
最后一个也算是重要的升级,就是 M1 版 MBA 的 Wi-Fi 规格也登上了 802.11ax Wi-Fi 6,更能对应新世代路由器的进化。尤其在 MacBook Air 有可能会进行的大量数据上、下载,在 Wi-Fi 6 的加持下,表现会更为稳定。
性能测试
由于苹果的 M1 处理器采用 ARM 架构,并非英特尔常用的 x86 架构,让程序的运行逻辑有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旧有的评测工具、程序都不能直接在上面运行。曾经也经历过一次核心架构转变的苹果,这回的准备自然也是充足的,交出了名为 Rosetta 2 的编译器,就像翻译年糕一样,让 ARM 架构的 M1 处理器可以运行原本针对 x86 架构而编写的 app。
小编在刚收到 M1 版本 MacBook Air 的时候,马上就去看看常用的工具能否如常启动。除了初次打开 app 时会有个系统提示说明这是经过转译器,性能会有打折扣之外,基本上 Adobe 的各个后制工具、Slack、Telegram、Magnet 等应用都可以如常使用,也没有感到有变慢。更妙的是,Google 很快就推出了 ARM 架构原生的 Chrome 浏览器,使各位先行者更加释怀。
Adobe 后来慢慢的推出 Photoshop、Premiere Pro 以及其他产品的 M1 处理器 beta 测试用版本,是希望带来性能没有被打折、甚至是能得益于 M1 SoC 设计而提速的体验。不过 Adobe 带来的 beta 还真的是比较早期的版本,很多功能都还没有带过去,像是 Photoshop 中超实用的内容感知就还没有。所以相关的表现就不作准了,只能说软件巨擘都有积极配合苹果投身自家芯片设计的做法。
幸好坊间和官方还是有点方式来让大家知道这 M1 SoC 有多强悍的。电脑跑分工具 GeekBench 5 就有针对M1 版 Mac 而推出新版本,同时我们也可以试试以导出 4K 视频的时间来看看实际的差异。
我们先看 Geekbench 5 的分数吧。在单核的表现上,M1 的分数高达 1,722,较顶配 iMac 2020 所搭载英特尔 Core i9 的 1,237 还高分!来到多核心的部分,8 核心的 M1 也能获得 7,508 分,仅逊 10 核心 i9 的 9,852 一些些。可见 CPU 的运算部分,M1 处理器几乎辗压英特尔在桌面级的旗舰作。再来的就是 M1 处理器模拟 Intel x86 架构作运算的分数,就如前述的,在模拟的状况下运行就自然会在性能上打折扣,所以 M1 的分数就分别只有 1,323 和 5,940。值得注意的是,这分数也已经较 2017 年 MacBook Pro 13 吋,双核心的英特尔 Core i5 处理器的 792 / 1,735 有大幅提升了。
再来就是 GPU 的部分,Geekbench 5 可以分别以 OpenCL 和 Metal 两种渲染方式来测试,前者为业界多见的 API,后者就是苹果自家的产品,有减轻 CPU 的负载的特性。
这里 M1 处理器同样也有亮眼的表现,在 Metal 和 OpenCL 分别拿到 18,625 和 16,427 的分数。作为对比,英特尔 Core i5 处理器的内显 Iris Plus 650 就只有 6,948 和 7,353。机会难得,顺道也来看看 iMac 独显 AMD Radeon Pro 5700 的分数了,就是 57,649 和 55,447。
实际应用
跑分数据是一回事,我们使用者能够体验到的提升才是作准的,因此我们来试试导出 4K 视频,这也差不多是小编在电脑使用上最繁重的工作了。比较公平的是用已经有 M1 最适化的 Final Cut Pro X 了,这也是苹果自家的专业级视频剪辑工具。小编就简单的导出一段 9 分钟 44 秒 的 4K 视频,设定集选用是 Apple Devices 4K,具体内容就是,840 x 2,160 @29.97fps 的 m4v 文件,编码为 H.264,基本就是预设的了。
在 M1 MBA 上的导出用时为 6 分钟 14 秒,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在对比之下,iMac 2020 顶配的导出时间为 4 分钟 25 秒;2017 MBP 13 吋则要多达 8 分钟!这代表一台本来定位只在简单文书处理的 MBA,现在的处理性能快要追上 iMac 了。更重要的是 M1 版 MBA 是采用无风扇设计,性能已经有一定的限制,但完成导出之后的机身都没有明显变烫。如果是用上带风扇的 M1 版 MacBook Pro 或 Mac Mini 来测试的话,相信其结果会更惊人。
最后就是 M1 处理器 Mac 电脑的特技,直接运行 iOS / iPadOS 应用。能达成这效果,也是多亏 M1 与 iPhone/iPad 的 A 系处理器同样基于 ARM 架构,因利乘便的就让 app 都顺道可以在 macOS 上运行了。不过苹果也不是硬生生的把整个 iOS App Store 搬过去 Mac 上,而是让开发者选择要不要让其产品也登陆。
小编在 App Store 搜过一轮,发现没有太多常用的 app 由 iOS 被移植到 macOS,这是因为本来有需要推出桌面版本的,老早就已经有独立一个 Mac 版本。最后小编也总算找到几个比较「正常」的 iOS app 是可以在 M1 MBA 上运行的,包括香港的串流音乐服务 MOOV、电影信息平台 HKMovie、设计简洁的接龙游戏 Flipflop、搞笑画风的篮球游戏 Dunkers 2 以及超上瘾的弹珠游戏 BBTAN。 先跟大家说清楚,以上的 app 都有标明还没有对 Mac 电脑进行优化,所以使用体验会有不足。
整体来说,这些 iOS / iPadOS 应用的界面因为都是基于触控而设计,所以操作上会有点怪怪的,尤其是 Mac 的返回手势不一定能对应到。不过能在电脑上用到平常要特意点开手机才能用到的内容,这种体验是新鲜的。小编是期望开发者们能快点开放移动版本 app 在桌面上使用,不过操作手势的调整又是一个学问了。
总结
M1 版 MacBook Air 的推出,大概是学生们、轻度创作者最乐见的事情,因为这颗新的处理器让 MBA 的续航力更持久,性能更提升,而且价钱不变,是个非常好入手的机器。当然,在这对于 M1 处理器还在起步阶段的今天,原生 app 的数量是有限的,但看到大型开发者如 Adobe 的积极支持,大概不用担心微软 Surface Pro X 和 Surface RT 的惨况吧。
不过小编是更期待 M1 处理器接下来的发展,因为转用了与 iPhone、iPad 同样的 ARM 架构后,也就代表开发者推出跨平台应用的难度会大大减少。只要能克服操作方式不同的痛点,相信 macOS 的 app 数量会有如雨后春笋般爆发成长,而且也能加强平台之间的连动性。那对于我们对于电脑比手机还要多的键盘战士,就更不需要特意去翻手机吧,或是能创造出新的手机、笔记本配合的使用方式。